一歲六個多月的蘋果,除了仿說之外,開始主動的願意表達。
也就是說,蘋果不再是一隻小小鸚鵡學媽媽說話,
開始會用言語去表達自己的意願與想法。
最清楚的是要與不要的分別。
我透過問好不好與要不要來了解蘋果對於生活週遭事物的理解程度,這是大概從兩個月前就開始的問句。
舉凡要不要喝水、要不要吃飯換尿布,甚至用餐時問他還要不要吃。
除此之外,我一直以來幾乎每天都會跟蘋果說:媽媽好愛你,現在我也會回問:蘋果你愛不愛媽媽?
聽到她軟嫩可愛的稚嫩聲音回應我:愛~
那真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
大概兩個月前,蘋果的仿說量也不算多,我思考了一番決定開始對蘋果說明"說話"的重要性。
那時才一歲四個月的蘋果,身邊有什麼不順心的事情自然會用哭來表達,
當蘋果大哭時,我會先拍拍她讓她平靜些,
然後耐著性子告訴她:蘋果,你想要什麼東西請用說的,如果只是哭哭,媽媽是聽不懂得唷~
並且在能理解她的需求時,告訴她可以怎麼表達讓媽媽知道。
例如想喝水,我會告訴她:這是水歐~蘋果想喝水的話請說水。
經過這樣每天的練習,蘋果的仿說突飛猛進的進入了爆炸期,
舉凡生活週遭的日常用品、繪本裡的動物植物昆蟲都可以仿說的很棒,
不過除了要與不要之類的回應外,主動說什麼的狀況還是比較少。
然後,大概一個月前,蘋果開始主動表達了。
第一次是她指著社區電梯旁的樹,一直說著不是很標準的訴訴訴,
我一開始還不能理解,突然腦筋一轉,哈哈哈,小蘋果阿,你竟然主動說樹了耶~
我立刻大力稱讚她一番,她也露出了很得意的神情,
我想,當時我的大力稱讚蘋果所帶給她那種被肯定的心情對蘋果後來表達的信心是很重要的。
漸漸的,蘋果開始熱愛主動說話了,
一開始因為孩子的舌頭構造發展的有限,講話發音的準確有限,
我經常得觀察她的眼神與注意力去了解她講的到底是什麼。
不過,隨著時間的增加與練習機會越來越多之後,蘋果的表達也一天比一天的進步。
對於類似形象的動植物的理解也透過她的表達而給我許多的驚喜。
有時候只是簡單的行道樹旁的美化線條,蘋果可以主動說出這樣是樹,
也可以主動說出這是鳥,
出去的時候看到花,也會主動喊著花~
逛街的時候看到她最愛的氣球也會大聲的說著球球,
但是因為看到球球太興奮的不停大叫球球,也常引人側目。
有時候蘋果比著電視說:巧虎,聽起來比較像敲乎,
但是我家的電視平常只有偶而在家時打開撥放巧虎,所以很容易猜的到。
有時候餵蘋果吃東西,她會主動說燙。
去中庭散步時看到游泳池會一直大聲喊著游泳,非常爆笑。
不過,經常是我聽出來才明白原來蘋果已經能表達到這樣的地步。
進入語言爆炸期之後,蘋果的表達也漸漸的從單向自顧自說話邁入雙向的溝通模式。
不過這樣的雙向溝通往往受限於發音的不準確,會讓周遭的人有點一頭霧水,
這樣的溝通在與孩子朝夕相處的我來說,卻大部分都可以明白並給予確切的回應,
蘋果爸常常驚奇的笑稱這是媽媽翻譯機模式。
其實,媽媽翻譯機模式是基礎於每天長時間相處的默契與了解。
那種僅屬於我們兩個母女之間的彼此了解也是一種難以言諭的滿足與成就感。
這段時間以來,我也在蘋果的主動溝通之下更能明白蘋果的喜惡與需求,
這段媽媽翻譯機模式應該是未來一段時間會維持的狀態,
我會繼續細心的觀察與體會扮演好一個媽媽翻譯機的腳色,
也希望蘋果在媽媽能聽得懂的狀況下更有信心的說話與表達。
小蘋果,加油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