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就像兩隻刺蝟,在極小的空間裡尋找不要刺傷對方的姿勢與位置。
親子之間,何嘗不是。
最近很有一種深刻的體驗,
那就是,在孩子規矩教養的過程中,
其實所有的方法都萬本不離宗的脫離不了六個字:規則、界線、限制。
這六個字出現在我生活中之後,
對我的管教態度與執行上有了很大的幫助,
待我細細說來,
也許這六個字也可以帶給大家和我一樣的助益。
--
1. 規則
規則是親子雙方都必須有相同認知的生活共識,
就像玩遊戲,大家會先把遊戲規則說清楚一樣。
但是在教養的過程中,
我們是否曾經明確的告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必須遵守哪些規矩呢?
以用餐規矩來說,
一般而言,
父母不會一開始就對小嬰兒說明餐桌上甚麼事情一定可以、甚麼事情絕對不行,
孩子是在每天三餐的過程中用很抽象的感受與很直接的觀察去體察父母的規則,
或是不停的在try wrong試誤中去明白爸媽會責罰的點是甚麼。
所以,
當孩子嘗試從餐椅中站起來時,
爸媽必須很直白的說:「不行從餐椅上站起來。」
這樣才是明確的傳達規則。
爸媽若只是笑著說:「唉呀~小搗蛋,怎麼又站起來了呢?快坐下吧!」
孩子比較不會把這個行為當成是絕對不行的規則來看。
規則的說明對教養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
因為,
規則的建立與說明是親子建立共識最重要的第一步,
彼此必須先有相同的認知,才能共同在一樣的條件下生活。
2. 界線
有了規則的建立與說明,
接下來就是父母心中的那把尺究竟能容許怎樣的寬度了。
我一樣用用餐規矩作為參考說明。
用餐必須待在餐椅上,
當孩子快速的吃完飯了,但同桌的人還沒結束用餐,
那孩子是否能下餐椅呢?
以我們家來說,餐廳就是充滿熱食而可能會有危險的,
所以我還是會要求孩子必須乖乖坐在餐椅上等候大人用餐結束。
但是,若與玩伴們親子一起用餐時,
那麼究竟孩子可以下餐椅呢?還是必須繼續坐在餐椅上等候?
這就是界線存在之處。
所有的規矩都有一個界線的存在,
以我們家來說,界線就存在於媽媽的「關鍵語句」中。
只要媽媽說:「吃完了,可以坐在餐椅上畫畫(或其他活動)」時,
蘋果就可以結束用餐,
但以我的要求,還是儘量以坐在椅子上為主。
除非在熟識安全的地點、或是有其他大人幫忙照顧的情形下,
我才會同意放行下餐椅行動。
規則是簡單明確的條件,
但界線會隨著不同時空背景而有所改變,
對家長來說,
界線的界定會比規則來的更難。
所以,約法三章是跟孩子事先約定、醜話說在前頭的重要關鍵。
孩子在跟朋友一起玩耍時會遇到的狀況多多少少可以先行預知。
在準備出門與在路程中,
我會先抓幾個重點與孩子說明。
例如:
去玩耍時不能尖叫、一起玩玩具時要能一起分享一起玩、在餐廳時不能自己跑去大人看不到的地方。
這些規則的界線隨著玩伴與環境的差異有輕微的差異,
只要能事先溝通事先規範,
並把無法遵守規則的界線、後果與懲罰講清楚,
孩子通常在遇到突發狀況或情緒高漲、很HIGH時,
仍能在媽媽關鍵字的叮嚀中,平靜下來儘量遵守規定。
3. 限制
界線與限制最大的差別就在於限制是跨越界線之後絕對不能作的事情。
例如:
在人行道上安全的地方媽媽也許會同意放手自由自己走一小段,
但是,遇到馬路就是不管怎樣一定要跟媽媽牽手一起走。
在朋友家一起用餐時,
若是飯吃得夠多了,
也許媽媽可以考慮剩下的不吃了、離席去玩些別的遊戲,
但是,開始用餐、還沒吃到夠多的時候,
就是得乖乖坐在餐椅上吃到足夠的分量。
限制就是毫無模糊地帶,沒話說就一定要遵守的原則。
通常限制會在於日常必定遵守的事情或與安全有關的事件上,
這些點只要孩子一想要嘗試突破,
就是要堅守底線、決不可以讓孩子存在似有若無的界線,
這樣才能確保孩子清楚明白她們隨時都會遵守這些必要的限制,
爸媽是不會因為任何原因與理由而放寬底線了。
--
規則、界線、限制,
每個家庭都有各自不同的一套原則,
親子之間也經常為了各式各樣的教養尺度而彼此試探挑戰。
唯有建立清楚規則、因地因人制宜的界線與決不可觸碰底線的限制,
才能在教養過程中成為相處融洽又彼此尊重的一家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