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我會儘量避免體罰的出現。
當然,我也是人,還是會有氣極了的時候。
蘋果被我打過手心。
雖然次數不超過一隻手,但我還是必須誠實的說:是的,我有打過。
有一次我正在把擠出來的母奶裝進母奶袋,
蘋果在旁邊看得興味盎然,
我多次告誡要她不要在這個時候碰我或是母乳袋,
但突然她忍不住的伸手壓了我正在到母奶的母奶袋,
一個噗啾,母奶全被蘋果擠出母奶袋,撒得我一身一腳滿地都是............
那次真的是氣死我了,忍不住就打了蘋果一下手心。
後來我為自己忍不住的這下手心悶了很久,後來還失眠哩~
但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
體罰是媽媽情緒的出口,對孩子的規矩建立來說並不是萬靈仙丹。
經過了與蘋果將近三年的相處與規矩建立,
我開始感受到:理性的溝通(或是責罵)的威力遠大於體罰。
經過了一番體悟與思考之後才明白,原來責罵也是有技巧的,
唯有把握住這些技巧,
責罵才能在不傷害親子感情之下,達到最好的管教效果。
而蘋果媽的責罵技巧有哪些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無誤^_^)
1. 孩子的出發點是無心或無知的嗎?
很多時候,孩子做錯事情並不是出於故意,
而是我們沒有機會孩子知道那是不可以的。
像蘋果剛開始接觸還是新生兒的糖果妹時,她只是出自滿腔熱血熱愛的想要跟妹妹玩,
她會學著爸爸媽媽唱手指謠的方式拉著糖果妹的手,
不到三歲的孩子怎能知道小嬰兒的手腳不能朝哪個方向拉,自然會出現驚心動魄的畫面。
當媽的看到驚悚的畫面,千萬不要一心急就會斥責孩子:不可以,走開。
易地而處,
如果大人不知道自己做錯了卻被家人突然這樣斥責,內心也一定會既委屈又不滿吧!
做爸媽的心臟真的要強,
在事情發生的當下,要先想想孩子這樣做是故意有心的呢?
是因為不知道不行、只是單純覺得這樣好玩?
這兩者是有很大的差距存在。
故意有心的作錯誤的行為,
第一次絕對要謹慎詳細的告訴孩子:為什麼不能做?做了之後會怎樣?
接下來,像蘋果這樣將近三歲、表達力已經不錯的孩子,可以請她一定要複誦一遍,
確定孩子都已經清楚明白了,才結束這次事件。
若不是第一次,
就是要讓孩子知道:媽媽上次已經告訴過你,這次你還做,那你是故意的嗎?
然後給予斥責或懲罰。
但是,有時候孩子是故意的,有時候孩子真的是不小心的。
如果故意的,
當然必須斥責或懲罰(懲罰有很多體罰以外的選擇,例如把最喜愛的玩具收起來幾天不能玩)。
如果孩子坦承是不小心,就像前面蘋果媽所舉的例子一樣,
那我會先告訴孩子:
媽媽知道你好愛妹妹,想要跟妹妹玩手指謠,
但是妹妹還很小,如果蘋果用力拉她的手腳,她會受傷流血,
那她就要去醫院給醫生叔叔看,可能還要住在醫院不能回家,
那蘋果就不能看到妹妹、也不能跟妹妹在一起玩了耶~
所以,媽媽請你下次要小心,好嗎?
講完之後,我會請孩子把重點句再複誦一次,以確定孩子真的明白。
2. 罵孩子請省去無意義的內容,最重要是講清楚、說明白
碎碎念式的叨念不但沒有效果,只會讓孩子越來越不想仔細聽你說甚麼。
有次我聽到蘋果爸在罵蘋果,
只聽到蘋果爸不停的罵著:你很不乖,你走開,你是故意的,很過分,哭甚麼,沒看到爸爸很生氣嗎?
在房裡陪糖果妹的我聽來聽去都沒聽到蘋果爸斥責的內容裡有蘋果做錯事的原因,
聽著聽著,我忍不住走出來了解狀況。
大家想想看,如果斥責的過程中,
連我在房間裡都沒聽到孩子哪裡做錯了,
那才三歲的孩子真的能明白自己哪裡做錯了嗎?
而且,我們都有被爸媽叨念的經驗,
同樣的事情在十分鐘裡講超過三次以上,絕對會開始神遊,
這樣的責罵既沒有建設性更沒有效率,還會磨損孩子對爸媽聆聽的耐性,
久而久之,孩子會覺得:反正做錯事,媽媽爸爸就是要念,那我就放空等大人念完就可以去玩了。
未來爸媽想要再好好對孩子說明白的機會就越來越少,
這樣的責罵不但傷害了親子關係,
更可能讓孩子以後上學、出社會,面對師長的溝通都用同樣習慣的模式去處理,
那麼到時候可不只是傷害親子關係麼簡單了。
3. 責罵的時候,態度要嚴肅、口氣要堅定
說真的,孩子非常可愛。
有時候看著她抽抽搭搭的無辜模樣,我還真的是罵不下去。
就像上次看到電視上那個妹妹做錯事、哥哥卻哭了的可愛影片,更是讓人疼惜的不得了。
但是,再可愛當下也一定要忍住。
責罵就是希望孩子明白自己做錯了,下次不再犯,
家長若在此時噗疵的笑出來、或是用戲謔的態度,
那麼責罵不但失去意義,更可能讓孩子知道:阿~原來這樣我就不會被罵了。
接下來孩子也許就會開始在遇到責罵的時候用試圖戲謔的態度闖關,
期望可以利用這些小手段來讓爸媽不再責罵。
4. 建立一個斥責或懲罰的明確空間
我們家固定有一個角落是用來責罵或是罰站懲罰用的。
當孩子故意作出不好的動作或是挑戰父母建立的原則時,
我們就會帶孩子到那個角落去責罵或是罰站。
一來,這樣讓孩子可以有個明確的懲罰空間概念,
不會覺得家裡所有地方都充滿著可怕被責罵懲罰的回憶。
二來,當孩子開始出挑戰父母的行為時,也可以作為"提醒"的關鍵字。
例如蘋果不能上樓梯去儲藏室,
當她想要試圖闖關,那我會先請她出去,
若她還是不出去,我就會提醒她:蘋果,你再不出去我就要請你去門口罰站。
當然,如果還是不終止錯誤行為,那就是直接帶去門口斥責、然後罰站摟~^^
5. 罵孩子也要注意到孩子的自尊心
出門在外,孩子也是偶而會有一些出槌的時候。
如果這樣,我會先把孩子帶離人多的現場,
有角落去角落、有廁所去廁所,
因為就算只是一個孩子也有自尊心,沒有人願意被別人看到自己被罵的窘態,
要讓孩子在意自己的自尊心之前,我們要先幫他保留顏面。
所以,千萬不要在陌生人面前罵孩子,孩子會有感覺的。
6. 斥責結束一定要給孩子一個擁抱,讓孩子知道爸媽永遠愛你
無論多憤怒、多生氣,
只要斥責結束、罰站結束,我一定還是會把孩子抱在懷裡,
好好的告訴她:媽媽好愛你,請你以後要聽話不可以....知道嗎?
對孩子來說,
這個擁抱是很重要的定心丸,也是撫平斥責帶來的衝突最好的良藥。
生氣是當下,斥責是手段,
千萬不要對孩子延續太長太久的怒氣,那樣對親子關係是傷害,
孩子是我們的心頭肉、心肝寶,
切莫讓斥責懲罰讓孩子失去了對父母的安全感。
在孩子長大的過程中,一定或多或少的會有被爸媽罵的情況出現。
如果斥責是無可避免的情況,
那就一定要讓斥責與懲罰具有存在必要的建設性,
相信我們的孩子都能在斥責中學習成長、在懲罰中仍然能感受到父母充沛的愛與關懷。
我們一起加油吧!^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