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新手媽媽的三年多、二手媽媽的八個多月,
「媽媽歷程」走過兩遭,總算有些與第一回合不同的體悟吧!
還記得當初蘋果剛出生,
餵母奶就要買上好幾種擠奶器試用,
拼命追奶,深怕奶不夠,
擠了一堆、存了一堆PP瓶、儲奶瓶、母乳袋,
結果,
蘋果糖果始終都是喝全職媽媽的新鮮親餵奶,
除了第一個月之外,冰箱存過的奶蘋果糖果通通不喝,
對我們家那兩個全親餵的寶寶來說,
奶瓶、儲奶用品、甚至連奶嘴都是多花的費用,
而且第一胎過度追奶的結果,就是很容易因為脹奶、乳腺不通而乳腺炎,
第二胎學乖了,果然供需平衡、輕鬆愉快。
再來,孩子界長牙都推各式各樣的固齒器。
不知道是不是蘋果糖果比較奇怪,
他們兩的固齒器總是不放嘴裡,她們拿來........擲鉛球!
固齒器永遠是你丟、我撿、我洗、我消毒、你再丟.....的無線迴圈。
布書也是跟固齒器相同的命運,丟丟丟。
當小傢伙開始爬行之後,
所有你希望她玩的玩具,她通通不玩,
因為她們追求著「得不到的東西更美麗」的標的。
舉凡手機、遙控器、平板......各式各樣大人口中不能玩的東西,
都比我們用盡心力、散盡家財(誤)買來的小北鼻玩具來的魅力十足。
而五花十色、比貴比酷的副食品餐具用品更是迷惑當年新手媽媽我的可怕黑洞。
還記得蘋果吃副食品的時候,
我買了好多各式各樣的湯匙、餐碗,
大家說作副食品要買攪拌棒、冰磚盒、分類盒,我甚麼都想買。
尤其當蘋果經歷了一段不愛吃副食品的時期,
我更是追求著一切「能讓蘋果快速吃好」的餐具。
直到不挑食、好搖飼、樣樣好的糖果妹的出現,
我才終於明白:原來一切與餐具無關。
因為,只要寶寶愛吃,
咖啡甜點用的不鏽鋼小湯匙就很好用,大人用的瓷碗就可以餵。
而孩子大了可以自己吃飯之後,
除了學習自行進時的過渡期使用不易摔壞、好挖食的餐具比較方便孩子學習之外,
現在的蘋果常常跟我們用相同的瓷餐具吃飯,無論甚麼餐具都一樣用得很好。
經歷了兩個孩子、繳了許多「學費」之後,
我終於明白了一個事實,那就是:
其實我把養育新生兒想得太複雜了,
每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就不停的研究要怎麼作、買些甚麼、用甚麼好,
用買齊所有用品來安撫自己新手媽媽沒自信的心理。
當我卸下了新手媽媽對自己沒信心、沒安全感的外衣,
不再追求各式各樣的「育兒好物」,
不再有聽到人家說好用、新奇、有趣就通通都想買回家的衝動,
也不再堅持一些無意義、沒必要的原則。
才明白,其實一歲前的孩子需要的真的不那麼多,
有很多針對小寶寶的用品重複性和可取代性都很高。
現在想想、深深覺得,
寶寶副食品吃不好就算了阿~
媽媽只要耐性的陪伴,靜靜的等她準備好學吃飯就好。
寶寶長牙了,
買一個固齒器咬咬就夠了,
買太多了半年後其實是雞肋,畢竟沾口水的個人物品也不好拿去轉賣,
有時候孩子更喜歡吮自己的手指頭。
想玩耍,
媽媽一起唱唱歌、動動手玩手指謠比那些過渡性質的嬰兒玩具更有趣,
無聊的時候,媽媽就算只是對著寶寶說一些無意義的話,寶寶一樣笑得讓人融化的開心。
身外之物真的不是那麼重要,
就算買了玩具,最重要的還是媽媽爸爸一起玩的陪伴。
孩子長大,媽媽也漸漸在長大,
其實每個媽媽都有與生俱來、最實在的媽媽力,
只要相信自己、相信孩子、也相信親子之間必然存在的默契,
其實育兒不必樣樣齊備,一樣可以快樂有趣。
雖然媽媽我愛買的慾望還是存在,
看著一樣樣可愛逗趣無比的玩物、用具有時仍不免心癢難耐,
但現在的我終於有更多的理智去分辨想要與需要的差異。
我終於渡過那個甚麼都想買的新手媽媽階段.............
圖說:糖果妹正在偷偷摸摸挖爸爸包包裡的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