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的憤怒被撩撥到最高點,
怒吼、哭泣到崩潰失去理智的當下,能好好的聽身邊的人溝通嗎?
我們都或多或少有過情緒失衡的狀態,
無論氣憤、傷心、難過、委屈,
當進入崩潰的境界時,耳朵裡應該只能聽到自己哭泣的聲音吧!
其實,對孩子來說也是這樣的。
孩子的情緒可以被觀察出來,
無論是小嬰孩也好、學步兒也好,
孩子們的情緒表現是家長朝夕相處之下能顯而易見。
在孩子情緒剛開始進入負面狀態的初期,正是家長要好好把握的溝通良機。
舉個例子來說好了,
在孩子剛睡醒但又沒睡飽的時候很容易會有不開心的情緒在,
蘋果有時也會如此,
因為剛睡醒還有點起床氣在,
有一丁點的小事情不順心,
像是想喝水找不到水壺、想拿抽屜裡的東西卻打不開,
就會引燃孩子憤怒不爽的火花。
根據我和身邊好友的經驗,
如果這個時候爸爸媽媽沒有注意到孩子的狀態不好,
還用嚴厲的態度責怪孩子,
那麼就很容易會讓孩子失控大哭,
反而會演變成大人小孩都很生氣討厭的狀態,
尤其孩子開始崩潰了之後,那更是會進入非常胡鬧的情緒發洩,
家長在這樣的狀態下是無法讓孩子好好溝通的。
所以,
當孩子起床表情不是很愉悅的也沒有舒爽的伸懶腰對爸媽說:「我睡飽了、我起來了」的時候,
我會先輕聲對蘋果說:「蘋果,來,媽媽抱抱~」
用擁抱、拍拍先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然後讓孩子慢慢的調整自己的情緒再正式的進入正常的活動當中。
有時候,
孩子莫名的堅持也很容易造成親子之間的紛爭。
像鼻子過敏的蘋果經常容易因為溫差大而打噴嚏流鼻水,
好幾次衛生紙明明就放在蘋果旁邊,蘋果卻堅持一定要爸爸或媽媽幫忙拿。
蘋果爸超討厭這樣的狀況,所以有時候蘋果爸會很堅持要蘋果自己拿,
蘋果不肯,然後兩個人就擦槍走火。
這個時候是很重要的關鍵,
如果蘋果爸開罵對蘋果說:「你如果不自己拿衛生紙,以後我就再也不讓你自己拿衛生紙了。」
或是對蘋果說:「我警告你,如果你再不自己去拿衛生紙,就給我去罰站。」
那麼孩子很容易在固執又不高興的情緒下開始胡鬧、痛哭,
這樣要好好跟孩子說道理就很難了。
相反的,
如果這個時候,爸媽蹲下身子輕輕拍拍孩子的肩膀,
好聲好氣的告訴孩子:「蘋果,你長大了,好能幹又好懂事,衛生紙就在你的旁邊,請自己去拿好嗎?」
就算孩子堅持不肯自己去拿,那也可以告訴孩子:「蘋果如果不想自己去拿,那媽媽牽手陪你去好嗎?」
這樣也可以對孩子的情緒有所安撫與改善,
等拿了衛生紙、擦好鼻涕,孩子的情緒也較平靜穩定之後,
就更適合好好的跟孩子討論,為什麼她堅持要爸媽拿?孩子自己拿之後又近又方便之類的道理。
至於像糖果妹這樣的小嬰兒,
我很不喜歡放給她哭,
也很不喜歡傳統那種讓孩子哭久了就知道用哭的沒用這種教養方式。
嬰兒時期無法用言語表達心情、不適,唯一的溝通管道就是哭泣。
只要仔細觀察,作爸媽的很容易去察覺孩子哭泣的原因,
是想睡覺、肚子餓、尿布濕了或是生病發燒,
其實都可以快速靠經驗查覺,幫孩子解決問題。
小嬰兒也是會因為哭泣無法達到有效溝通而崩潰的,
我實在不忍心孩子不舒服又有口難言的情況,
也不喜歡讓孩子有哭久了崩潰的失控狀態出現。
我一直覺得,
當孩子進入不穩定的情緒時,
幫助她們漸漸平靜或讓她們進入失控抓狂狀態,全端看家長的智慧與態度。
若孩子從小養成平靜理性的溝通模式,
當孩子面臨有點生氣、有點不開心的當下,她們將會快速的覺知自己的情緒,
也能用爸媽一直以來教育、引導的成熟態度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
不論大人小孩的情緒都是可以被影響也可能會被撩撥的,
自我情緒的管理也是可以學習與訓練的,
一個善於面對自己情緒、處理自己情緒的高EQ小孩需要父母從小引導,
當然,
爸爸媽媽自己的情緒控管更是需要時時注意的身教表現,不可不慎哪!